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数千年来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不仅折射出古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也勾勒出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生活画卷。本次活动是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科普大讲堂举办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系列课程的第二讲:“衣裳相连,被体深邃”。
(资料图片)
深衣,属于汉服一种制式,是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深衣的发展历经朝代变换,款式围绕“美感和实用”不断变化。我们今天看到的汉服,就是从深衣演变而来。经历了几千年的审美和穿着需求,更符合我们心目中的汉服形象。
系列课程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 通过依托各朝各代耳熟能详的诗词歌赋、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生动的讲述了从上古时期到近现代中华传统服饰的发展变化,以服饰为载体,让孩子们认识和了解我们5000年的服饰文华,增强孩子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以及文化自信心。
⭕通过本套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系列课程,希望我国的优秀文化能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不仅能体验生活技能,发现生活之美,理解服饰是自己身份的象征,学会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注重服饰的礼仪性和场合性,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的生机和魅力。
活动内容
01了解我国最早的服饰
中国最早的服饰是什么样的呢?其实,有关中国服饰的最早文字记录可以追溯到《易·系辞下》和《礼记》中的记载。
在《易·系辞下》中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治”的记录,意思是从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开始,衣服就不能随便穿了,必须要“垂衣裳”,才能对老百姓起到示范作用,并有效管理国家;在《礼记》中有“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老”的记录,意思是有虞氏的先民头戴羽冠祭祀祖先及天地,穿着深衣而行敬老之礼。黄帝和有虞氏分别是远古、上古时期的中华民族始祖,这两处文献里提到的“衣裳”和“深衣”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服饰的最早代表服装。
02了解冕服和冕服制
03小小服装设计师:制作一款汉服礼服裙
04 魔毯合影
报名信息
时间:2023.6.17(上午9:30-11:30)
地点:东城区史家胡同博物馆 多功能厅
年龄群体:小学生
人数:25名 (每位儿童可由1名家长陪同)
费用:129元(包含一份活动材料)
报名添加微信号:mintinlucky,进行咨询及报名
参与活动请备注活动名称:6.17中华传统服饰
报名提示:
1、每个名额限定1名儿童,活动席位有限,谢绝现场空降。报名即锁定席位,因个人因素缺席活动的不予退款,敬请谅解。(不可抗力等因素导致活动取消的除外。
2、因课程涉及制作服装环节,请报名者上课时自带儿童安全剪力和胶水,并在家长的现场指导下使用。
主讲老师:刘晓娟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传统服饰专家。全国首家服饰类创客品牌“华服小当家”联合创始人。讲座遍及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200余场。毕业于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硕士研究生。曾任职中国纺织出版社服装书刊出版中心,高级编审。
史家胡同博物馆
史家胡同博物馆是北京第一家胡同博物馆,2013年建成后坚持文化展示厅、社区议事厅和居民会客厅的定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除可参观与胡同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展览外,还兼具挖掘展示社区文化、开展各类普及教育活动的功能,已成为老北京、静胡同的探访体验地。自2017年起由街道与北京市规划院共同运营,成为老城保护与社区营造的实践基地。
参观指南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24号
乘车路线:地铁5号线灯市口站 (A口出) ,向北400米,向东进入史家胡同,步行抵达。
胡同为自西向东单行车道,博物馆无停车位,建议公共交通出行。
-朝阳门街道办事处-
朝阳门街道位于东城区区境东南部,辖区面积1.2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0473人。辖9个社区:史家社区、内务社区、演乐社区、礼士社区、朝西社区、大方家社区、新鲜社区、竹杆社区、朝内头条社区。
关键词: